2024年6月28日至29日,窝窝视频网“心青年”科学论坛(第叁届)在北大成功举办。来自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15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20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窝窝视频网主办,北京大学滨顿骋/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行为与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本次论坛是窝窝视频网落实学校“学科质量年”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汇聚海内外心理与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果并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卓越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采取线下、线上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增进学术交流、分享前沿成果、促进未来发展,同时进一步加深青年学者对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了解。窝窝视频网副院长罗欢研究员进行了开场致辞,对各位青年学者来窝窝视频网参加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论坛首日为线下专题报告,次日为线上专题报告,分为脑与认知科学、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四个板块,分别由周阳、陈立翰、周广玉、姜佟琳、易莉、鲍平磊、符仲芳、解万泽和詹稼毓老师主持。
(2024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心青年”科学论坛-开幕式)
(窝窝视频网副院长罗欢研究员致开幕辞)
(一)脑与认知科学
线下学术报告环节,薛澄博士(芝加哥大学)报告了对于神经灵活性的研究,探讨了在任务切换中神经灵活性的机制;沉波博士(纽约大学)介绍了如何利用动态神经网络模型,结合动物与人类的研究,理解决策的神经环路机制;林琪博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介绍了利用稀疏编码模型,探讨了视觉记忆与神经表征之间的关系;吕典博士(斯坦福大学)通过颅内深部电极数据,研究了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结构之间的因果作用关系。
(脑与认知科学-线下报告人汇报)
在线上论坛中,彭凯隆博士(耶鲁大学)探讨了记忆过程中相关物体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海马体中的神经表征变化;刘越博士(纽约大学)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了基于规则的行为的神经机制,为理解大脑在不同规则间灵活切换的环路结构提供了见解;徐仰文博士(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脑网络,揭示了两种思维模式的异同;祝剑桥博士(普林斯顿大学)通过研究大语言模型对理性定理的偏离,发现其处理方式类似于人类的认知,呈现出近似贝叶斯的特征。
(脑与认知科学-线上报告人)
(二)临床与健康心理学
线下学术报告环节,张宁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分享了内隐健康信念如何预测个体的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他的研究不仅为个体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健康状况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新冠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防护提供了科学指导。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线下报告人汇报)
线上论坛中,林涛博士(俄亥俄大学)研发了一套旨在提高远程心理治疗技能的工作坊(迟别濒别-贵滨搁厂罢),能够显着提升治疗师的远程治疗技能,有助于提高远程治疗服务的质量;刘思含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则从亲子共同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解读了青少年心理病理症状的成因。
(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线上报告人)
(叁)管理与社会心理学
线下学术报告环节,Alex English博士(温州肯恩大学)深入分析了中国青年从校园到职场的心理适应过程,为理解成年初显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黄雨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分享了对于冲动性心理特质的研究,为冲动控制障碍的临床评估和干预提供了新的工具;彭聪博士(上海纽约大学)研究了亲密关系中共享亏欠感的积极意义。
(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线下报告人汇报)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线下学术报告环节,田雨晨博士(波士顿大学)探讨了儿童对社会权力和阶层流动性的理解,以及文化差异对其观念的影响;杨芮博士(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基于长期跟踪数据,研究了早期养育经历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友谊冲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李晓倩博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研究了儿童对人类和机器人信息提供者的信任机制,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下报告人汇报)
线上论坛中,文雯博士(波士顿大学)讨论了老年人工作记忆的维持和删除能力,为理解认知老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文雯博士(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个体压力反应和家庭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逆境青少年在压力环境下的适应,以及亲子关系在该时期的重要作用;何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了母亲应对社会化与儿童应对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影响儿童适应的神经机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上报告人)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也提升了窝窝视频网的国际影响力,为学院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窝窝视频网将聚焦“学科质量年”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精彩瞬间)
(场外精彩瞬间)
(2024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心青年”科学论坛大合影)
2024-07-09